年少时,燕国太子丹曾作为人质留在赵国。恰好在那时,嬴政也尚未回国,两人便因此成了好朋友,常常一起玩耍,成为了儿时的玩伴。虽然他们都身为人质,但命运却注定了不同的道路。随着嬴政的崛起,他最终成为了强大秦国的国君,而太子丹则继续留在燕国,后来也再次被送到秦国作为人质。起初,太子丹以为凭借两人儿时的情谊,嬴政会对他宽容待之。可惜,嬴政登上王位后,身边充斥着权臣和各种依附者,早已把儿时的情谊抛之脑后。太子丹并未得到优待,反而多次遭受冷遇与屈辱。愤怒之下,他最终决定逃回燕国。
这时,秦国已如日中天,掌握了天下大势,几乎没有敌国能够与之抗衡,甚至秦军已经逼近易水,随时可能对燕国发起进攻。
太子丹心中对嬴政的怨恨如洪水般汹涌而至,尤其是在秦国军队的威胁近在咫尺之时,他的复仇之心愈加深沉。于是,他请来了太傅鞫武,商讨应对秦国的计策。鞫武十分了解太子丹的心思,他知道太子丹心中所积压的是对嬴政的旧怨,所以他劝道:“如今,秦国的土地几乎遍布整个天下,韩、魏、赵三国早已感受到了秦国的威胁。然而,易水以北的局势暂时未见变化,为何要因昔日的屈辱而激怒秦王呢?”太子丹心知太傅所言有理,但眼下秦国的威胁已经非常紧迫,于是他追问:“那该如何与秦国抗衡呢?”
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,鞫武知道此事非同小可,因此他建议太子丹先行回去,让他再仔细思量。
展开剩余81%然而,还未等鞫武想出应对之策,突如其来的一件事打破了僵局:一位名叫樊於期的秦国将领逃到了燕国,太子丹没有丝毫犹豫,立即决定收留他。
听闻此事,鞫武急忙前来劝阻:“不可以收留他!秦王对燕国恨之入骨,而樊於期的逃亡,势必给秦国提供了借口,结果必然是灾难四伏。即使是古代名将管仲、晏婴再世,也难以扭转局面。请太子赶快将樊於期送往匈奴,避免给秦国进一步入侵的理由。太子应当向西与三晋定约,向南联合齐、楚,向北与匈奴议和,这样才能保全燕国。”
鞫武如此焦虑,是因为樊於期的身份实在不简单。尽管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人尽皆知,樊於期在其中的角色却始终扑朔迷离。
燕国的百姓称樊於期为“将军”,但在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中,秦国历任的征战武将都有记录,唯独没有提到樊於期。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——樊於期究竟是何许人也?
随着樊於期逃入燕国,种种疑团渐渐浮出水面。太子丹在鞫武的劝告下,仍然决定继续复仇计划,最终,他通过田光的推荐认识了侠客荆轲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,太子丹终于下定决心,计划刺杀秦王嬴政。
为了实施这个计划,太子丹小心翼翼地请荆轲出山。荆轲答道:“即便是太子不说,我也早有打算。不过,如果我没有能让秦王信任的凭证,他是不会接近我的。现在,秦王悬赏黄金千金,封邑万户来捉拿樊将军。如果我能够带着樊将军的首级以及燕国督亢的地图,献给秦王,秦王必定会接见我,到时候我便能有机会报答太子。”
听到这话,太子丹犹豫了,他不忍心因自己的复仇计划伤害樊於期,心中充满了矛盾:“樊将军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投奔我,我实在不忍心把他卷入这场复仇之中。”
荆轲看出了太子丹的犹豫,于是私下找到了樊於期,对他说:“秦国对您可谓残酷无情,您的父母和宗族都被秦王杀害,如今秦王悬赏您的人头。您到底准备怎么办?”
樊於期听后,仰天长叹,泪水瞬间涌出:“每次想到这些,我心中愤怒至极,却又无计可施!”他那因亲人惨死而深感无力的痛苦,旁人又岂能完全理解?
见樊於期如此,荆轲顺势说道:“如今我有一个计策,既能解除燕国的祸患,又能报将军的大仇。您愿意试试吗?”
樊於期似乎抓住了最后的希望,急忙问:“那该怎么做?”
荆轲慢条斯理地说:“我希望能够得到您的首级,带去秦国。秦王定会高兴地接见我,到时我便能趁机刺杀他。将军的大仇得以报复,燕国的耻辱也能洗清。将军能答应吗?”
还未等荆轲作出更多解释,樊於期已毫不犹豫地脱下衣服,握住自己的手腕,说:“这正是我日夜思索的事,今天终于听到您的提议!”说完,他立刻拔剑自刎。
樊於期的死虽然为自己报了仇,却也揭示了他身上种种难解的谜团。若他真是秦国的名将,那么他为何会被秦国判为叛徒,乃至全家遭到屠戮?
关于樊於期的身份,历史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。有的学者认为,樊於期便是桓齮——那位曾在秦国屡立战功的名将,后来因战败被秦王抛弃并灭族,因此改名逃至燕国。然而,这一说法并非没有疑点,毕竟历史上并没有确凿证据能证明两者为同一人。
无论樊於期是否真为桓齮,荆轲刺秦王的悲剧却早已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。荆轲虽然获得了樊於期的首级,但最终未能刺杀成功,樊於期的血与牺牲也未能换来应有的复仇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尚配资-博股论金配资-专业的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交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