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中国的鹰击-62导弹发射筒如此庞大?虽然鹰击-62导弹的体积与美国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相似,但其发射装置显得极为笨重。这究竟是为何?
鹰击-62导弹是一款重型通用平台的远程亚音速反舰巡航导弹,较之前系列的“鹰击”导弹在射程上有显著提升,标志着我国第一款远程反舰巡航导弹的诞生。该导弹的研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,并于2004年开始装备052C型导弹驱逐舰“兰州”号,首次亮相是在2008年珠海航展上的出口型号C-602。
鹰击-62的结构和作战性能主要借鉴了美国“反舰战斧”导弹(BGM-109)的设计理念,作为鹰击-6系列的重型反舰导弹的重大升级版本,这款导弹采用了经典的飞航式气动布局。配置上装有两片主弹翼、十字形的尾舵以及下面凸出的发动机进气道。导弹内部搭载了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,能够以0.9马赫的速度飞行,其最大射程可超过400公里,整体重量达2000公斤。值得一提的是,鹰击-62的战斗部从聚能型改为半穿甲爆破杀伤型,重达500公斤,大大增强了其打击能力。
展开剩余69%尽管鹰击-62反舰导弹在服役后较为低调,并未如同其同族的鹰击-83导弹那样引人注目,它主要装备于海军052C型导弹驱逐舰,并且岸舰型也配备了几个海军岸防导弹团。近年来,鹰击-62导弹进行了升级,配备了红外与雷达双模导引头,极大地提高了其对海打击能力及抗干扰的性能。
由于受限于预算和工业水平,鹰击-62的研发过程可谓曲折,经历了多次反复,其设计和性能也未能完全达到美国“反舰战斧”导弹的高标准。在外界的关注中,鹰击-62导弹的巨型发射筒便成为了令人瞩目的话题。
在海军反舰导弹的技术指标中,有一个鲜为人知却极为重要的项目,那就是导弹与发射筒之间的间隙。早期的反舰导弹如“冥河”和“上游”,采用了固定式的弹翼设计,既不折叠,也未考虑弹筒间隙问题,因此其发射装置显得极为庞大和沉重。
自80年代以来,美国“鱼叉”导弹和法国的“飞鱼”导弹等第二代高亚音速掠海式反舰导弹问世后,各国开始重视减小弹筒间隙,着手设计更紧凑的发射装置,多采用圆形弹筒或矩形弹箱。“鱼叉”导弹在这方面表现尤为优秀,其弹筒间隙仅为一厘米,且导弹折叠设计极其完善,从而实现了发射筒的较小直径。飞鱼导弹在早期的MM-38型使用矩形弹箱,但以后改进至MM-40型时,则采用圆形发射筒,从而有效解决了弹筒间隙的问题。
与此同时,俄罗斯的P-800“宝石”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及X-35“天王星”小型亚音速反舰导弹,以及印度的布拉莫斯导弹在设计上也有各自的考虑。
实际上,中国的鹰击-83导弹发射筒的紧凑性也不足,但其采用矩形发射箱,能够有效利用矩形空间容纳折叠式弹翼,因此在弹筒间隙问题上处理得相对理想。然而,鹰击-62导弹属于重型岸舰或舰舰导弹,其弹体尺寸相对较大,加之采用了固定式的涡扇发动机进气道,即便也配备了折叠式弹翼,由于圆形弹筒的限制,弹筒间隙仍然偏大,最终导致发射筒的直径增加了许多。直到鹰击-18岸舰导弹的出现,这一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尚配资-博股论金配资-专业的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交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