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正十三年(1353 年),濠州城的烈日炙烤着大地。
22 岁的徐达站在城门口,望着郭子兴的义军与元军厮杀。这个凤阳农家子弟,此刻握紧了手中的长矛 —— 他刚听说朱元璋回乡募兵的消息,那个曾一起放牛、杀牛分食的伙伴,如今已成为义军将领。
徐达的命运转折点始于一场生死赌局。至正十五年(1355 年),郭子兴与孙德崖火并,朱元璋被孙部扣押。徐达孤身闯入敌营,以自己为人质换回朱元璋。《明史》记载,他 “面不改色,语带锋芒”,最终迫使孙德崖退兵。这场豪赌不仅救了朱元璋,更让徐达成为朱元璋心中 “可托生死” 的将领。
在攻取滁州的战役中,徐达首次展露军事天赋。面对元军固守,他设计 “竹箭诱敌” 之计:令士兵用竹制响箭模拟伏兵,夜袭敌营时故意暴露 “弱点”,待元军追击至伏击圈,再以精锐骑兵包抄。此战过后,朱元璋抚其背叹道:“吾之樊哙也!”
展开剩余82%至正十六年(1356 年),徐达随朱元璋攻下集庆(今南京),被任命为大将。
此时的江南,陈友谅据湖广,张士诚占江浙,朱元璋夹在中间。徐达深知,要破局需先立威。在池州之战中,他与常遇春设伏九华山,以八千兵力击溃陈友谅三万前锋,俘敌三千。捷报传来,朱元璋拍案而起:“徐达用兵,真如神助!”
鄱阳湖血火:六十万大军的生死博弈至正二十三年(1363 年),鄱阳湖的水面被鲜血染红。
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军,以巨舰连环阵围困洪都。徐达临危受命,率二十万水师驰援。面对敌方 “楼船高数丈,可载三千人” 的庞然大物,他果断将舰队分为十一队,采用 “麻雀战术”:以小船游击,专射敌船帆索,再用火器 “没奈何”(装满火药的铁桶)近身引爆。
七月二十一日,决定命运的时刻到来。
徐达亲率三百死士,驾快船直扑陈友谅旗舰。史载他 “披坚执锐,往来如飞”,连破十三艘敌舰,船上士兵 “皆以一当十,呼声震天”。此役虽未击沉陈友谅主舰,却彻底打乱敌方阵型。朱元璋在中军帐中目睹战况,不禁泪湿衣襟:“徐达若败,吾等皆为鱼鳖!”
火攻之夜,徐达的冷静决定改写历史。
当朱元璋准备效仿赤壁时,徐达却建议保留七艘火船作为 “奇兵”。果不其然,陈友谅突围时,徐达率火船队从侧翼杀出,将其舰队烧得 “湖水尽赤,浮尸蔽江”。此役过后,陈友谅中箭身亡,朱元璋奠定江南霸主之位。
北伐狂飙:再造中华的千古奇功至正二十七年(1367 年),徐达被拜为征虏大将军,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。
朱元璋制定 “先取山东,撤其屏蔽;旋师河南,断其羽翼” 的战略,徐达却在此基础上创新:他兵分三路,以疑兵牵制元军主力,自己亲率精锐直捣大都。在太原之战中,他夜袭扩廓帖木儿大营,单骑冲阵时 “火光映甲,如战神临世”,蒙古铁骑闻风丧胆。
洪武元年(1368 年)八月二日,徐达率军攻入大都。
他严令士兵 “不得侵暴百姓,违者斩”,封存元廷府库后,特意派太监保护宫女妃嫔。《明史》记载,元顺帝北逃时留下金印三枚,徐达派人快马送至南京,附信曰:“臣不敢擅专,唯陛下圣裁。”
攻克大都后,徐达继续西征。
在庆阳之战中,他面对王保保的十万大军,采用 “围点打援” 战术:先佯攻庆阳,待元军来救时,伏兵尽出。此役生擒元将张良臣,朱元璋赞其 “用兵如神,古今罕有”。至洪武二年(1369 年),徐达已平定山西、陕西,将蒙古势力逐出中原。
铁腕与柔情:名将的双面人生徐达的铁腕治军,在平江之战中达到顶峰。
至正二十五年(1365 年)围攻张士诚时,他下令士兵胸前挂木牌,上书 “掠民财者死,折民居者死”。有部将胡德济违令劫掠,徐达将其械送南京,朱元璋感叹:“徐达之严,胜朕十倍!” 最终平江百姓 “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”,张士诚困守孤城八月后自缢。
但在铁血之外,徐达亦有温情。
他在大同修筑城墙时,不仅加固防御,还在城内广设粥棚,救济灾民。洪武五年(1372 年),他打开私库补偿岭北之战中阵亡将士家属,部将张焕因私吞军粮被问斩,徐达竟在朝堂长跪不起:“焕随臣二十年,乞以臣爵赎其死。”
面对皇权,徐达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智慧。
朱元璋曾试探性地说:“徐兄功高,当享此鹿。” 徐达立即下马跪拜:“陛下神武,臣不过犬马效劳。” 某次朱元璋将他灌醉,抬至自己旧床就寝,徐达酒醒后 “北面四拜,叩头至出血”。这种近乎偏执的谨慎,让他在胡惟庸案的血雨腥风中全身而退。
血色黄昏:长城崩塌的千古谜题洪武十八年(1385 年),北平城飘起了大雪。
徐达因背疽卧床不起。朱元璋派长子徐辉祖携亲笔信探望,信中写道:“卿为朕守国门,朕为卿守天下。” 但民间却流传着 “赐蒸鹅” 的传说 —— 朱元璋送蒸鹅给忌发物的徐达,导致其毒发身亡。
正史记载却截然不同《明史》称徐达 “病笃,帝屡遣医视之”,临终前他将大将军印交还朱元璋,遗言:“臣受陛下厚恩,未能收复漠北,死不瞑目。” 朱元璋辍朝七日,亲撰祭文:“破虏平蛮,功贯古今人第一;出将入相,才兼文武世无双。”
徐达死后,家族命运却波谲云诡。
长子徐辉祖效忠建文帝,靖难之役中死守南京,被朱棣削爵幽禁;四子徐增寿暗中投靠朱棣,被建文帝诛杀。朱棣即位后,却将徐增寿追封为定国公,子孙世袭。这种 “一家两忠” 的悲剧,恰似徐达一生的缩影 —— 在皇权与忠义间,他用生命诠释了 “臣节” 二字的重量。
长城不倒,精神永存徐达的一生,是元末乱世中寒门子弟逆袭的传奇,是军事天才与政治智慧的完美结合。他的 “持重有谋,功高不伐”,不仅为明朝奠定根基,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永恒的背影。正如他亲手修筑的大同城墙,虽经六百年风雨,至今仍巍然屹立,诉说着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。
“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徐将军。” 或许,这就是对这位开国柱石最好的纪念。
发布于:浙江省宝尚配资-博股论金配资-专业的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交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