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省莒南县,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,正式成立的时间是在1941年1月1日。此之前,今天所属于莒南的这一片土地,大部分都隶属于莒县。要追溯莒南的历史,我们必须从古代的莒国谈起。莒国,作为东夷的一部分,历史相当悠久。根据考古学家出土的甲骨文来看,早在商代时期,莒国便已经存在。那时,莒地隶属于青州的姑幕国,清朝雍正年间的《莒县志》记载称:“莒地唐虞以前无考,商时属姑幕国。此侯国也,殷爵列三等,而姑幕实侯此土,仅见于汉史之中。”姑幕,可能就是莒国的另一个名字。
周朝建立之时,莒国人支持周武王伐纣,助力周朝灭商,之后莒国臣服于周朝。周武王十三年(公元前11世纪),周朝封少昊的后代兹舆期为莒国国君。莒国最初的都城设在计(今天的胶州市南关城子村),并且维持了大约三百年。直到春秋初期,莒国才将都城迁至莒(今山东莒县)。莒国的统治一直延续了23代,传承历史悠久。莒国公族的子孙,以都城名称“计”为姓,世代相传。
莒国的南部,今天属于莒南大店西南区域,曾是一个名为向国的小侯国,属于炎帝后裔的姜姓家族。尽管有学者认为向国可能位于今天的安徽省,而非莒县这一带,但这一说法尚未得到确凿证实,因此本文不再深入探讨。
展开剩余73%在西周时期,关于莒国和向国的具体历史事件并不多。最早可以考证的事件发生在《春秋》隐公二年(公元前721年),记载了“夏五月,莒人入向”。这意味着莒国人发动了对向国的侵略。原来,莒国国君的儿子娶了向国国君的女儿向姜,但向姜并不愿意留在莒国,选择返回向国。为此,莒国发兵进攻向国,将向姜带回。两年后,周桓王元年(公元前719年),莒国吞并了向国。
在春秋时期,莒国的疆域曾经有所扩展。大约从公元前720年到公元前673年,莒国的疆域东至黄海,西至今的沂水县,南至江苏赣榆,北至昌邑县。期间,莒国的势力扩展至大约三十个城邑,是当时山东地区仅次于齐、鲁的一个大国。顾栋高在《春秋大事表》里提到:“莒虽小国,东夷之雄者也。其为患不减于荆(楚)、吴。”
在春秋五霸时期,莒国曾与鲁、齐两国发生过一些争斗,最为著名的故事是关于公子小白避难莒国的历史事件。齐襄公因专横暴虐,致使民怨四起,最终遭到众叛亲离。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亡,公子纠得到管仲辅佐前往鲁国,而公子小白则得到了鲍叔牙的帮助,逃往莒国避难。
公元前686年,齐襄公被杀,齐国的大臣们派人前往莒国请小白回国。鲁国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齐国。管仲担心小白先回齐国,于是带兵拦截,竟射中了小白的衣带玉钩。小白装作中箭身亡,成功逃脱,反击了鲁国,最终坐上齐国的君位,称为齐桓公,并开始进行改革,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齐桓公的寿宴上,鲍叔牙曾祝酒道:“愿君勿忘在莒,臣亦念堂阜之囚。”意思是希望齐桓公不要忘记他当年在莒国的艰难日子。齐桓公则回应道:“寡人与士大夫皆勿忘夫子之言,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!”这一段对话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“勿忘在莒”的典故。此后,蒋介石在金门岛的石壁上亲笔写下了“勿忘在莒”四字,至今依然广为流传。
虽然春秋时期莒国并不显赫一时,但它的历史地位依然不可忽视。在晋文公时期,莒国曾参加过几次会盟,并得到晋国的支持,甚至一度与齐国、鲁国展开过激烈的竞争。然而,毕竟是小国,莒国最终被齐、鲁两国蚕食了不少领土,甚至沦为齐国的附庸。
公元前432年,楚简王继位后继续实施扩张政策,莒国成为第一个遭受攻击的对象。虽然莒国最终被楚国灭掉,但之后短暂复国,然而最终还是被齐国吞并,成为齐国的五都之一。
在战国后期,齐国吞并了莒国,并将其作为“五都”之一。燕国的上将军乐毅曾率军攻齐,连下七十余城,唯独莒和即墨未下。齐国的国君齐闵王逃到莒国求援,楚国派大将淖齿率兵驻守莒国。此后,淖齿设法骗杀齐闵王,最后通过巧妙的计谋,恢复了齐国的领土,并重新建立了齐襄王的统治。
在齐襄王的治理下,莒国迎来了短暂的和平时期。齐襄王的母亲“君王后”主政,保持了齐国与外部敌对势力的稳定,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安定。后来的秦昭王派使者赠送齐国的太后玉连环,企图通过解开玉环来显示齐国的无能,但太后机智地破开了玉环,给秦国使者上了一课。这一事件,也成了历史上流传甚广的“清愁不断,问何人、会解连环”的典故。
随着秦国统一六国,莒国被设为莒县,并隶属于琅琊郡。自此,莒南的历史步入了更为复杂的行政调整阶段,经历了多次变动与划归。
时间流转,莒南的地名逐渐固定下来。十字路、马髻山、赤眉山、高乡,这些历史悠久的地名,见证了无数岁月的变迁。
在西汉时期,设立了高乡县,归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。大约公元前50年,十字路一带成为高乡侯刘休的封地,并留下了“高乡故址”的石匾,遗憾的是,这块石匾在1938年遭遇日军炮火,至今无法见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尚配资-博股论金配资-专业的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交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